鸡娃一场针对中产的“杀猪盘”在消费降级后原形毕露
鸡娃一场针对中产的“杀猪盘”在消费降级后原形毕露但没看到结果之前,不死心的中产父母们,还是撒出大把的银钱,把一切可能提升娃能力的各种兴趣、竞赛都买单了一遍。
亚洲父母热衷鸡娃由来已久,家长们深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通过教育的方式可以实现阶层的向上流动,而这一代的中产爸妈,很多自己就是教育投资的受益者。
所以,虽然家长们深知如今的教育竞争激烈,投入的成本要比以前大得多,但仍抱着对孩子的希望,不甘心输在起跑线上。
根据《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显示,在中国养一个小孩0-17岁的成本相当于人均GDP的6.3倍,平均花费53万元,为全球第二高,仅次于隔壁的鸡血韩国。
如果拆分城市来看,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养育成本远超全国平均值,高达107万元,位列全国第一。
其中钢琴、马术、冰球这些曾被誉为贵族运动的兴趣班,更是成了不少中产父母眼里的标配,为了给孩子好的资源,上千元/小时的课程都闭着眼睛报。
美国的Town&Country杂志曾做过一个统计,按照美国精英家庭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从孩子出生开始,到培养出一个哈佛、耶鲁的毕业生,在教育上的投入一个孩子总共需要170万美元,相当于人民币1200多万。
放学后不能放羊,各类培训班是要上一上的。寒暑假各种开眼界的项目是要搞一搞的。15万/年*6年,90万没了。
国际学校学费加培训费40万/年,寒暑假又花了10万各种游学。50万/年*3年,150万没了。
但是,还要做背景提升啊,手上一个奖没有(特别是美本)没法申啊!所以,这一块培训+参赛,起码又是20万。
如果目标是藤校,那就得证明自己的社会影响力、领导力和社区贡献了。这个东西,上不封顶。如果申请STEM 专业,再做个高端科研,这两项又可以烧掉30万。
至此,700万左右人民币让娃成为了藤校精英。这是一路顺顺利利,娃也知道努力且有一定天分的情况下。
这还属于高性价比“低配”版本,网上有很多晒爬藤娃成本的帖子,基本都宣称1000万-1200万人民币没逃。
在这样的鸡娃成本面前,富豪精英轻描淡写,普通家庭望洋兴叹,最挣扎、最纠结的就是 中产家庭,不想教育返贫,更害怕娃阶层下跌,终日计算着每一份付出的投资回报率。
《纽约时报》曾发布过一篇哈佛大学教授的论文,论文针对藤校+麻省理工、斯坦福、芝大、杜克共12所全美TOP大学学生的家境和录取率做了研究。
数据表明,在拥有相同SAT/ACT分数的情况下,如果学生来自经济收入位居全美TOP0.1%的富豪家庭,被这12所大学录取的概率高达40%,是中间40%-80%的普通中产阶级家庭的4倍!
①校友子先录取政策:由于校友捐赠是美国私立大学的重要收入来源,所以学校一般会优先考虑优秀毕业生的子女。
②体育特长:藤校有单独的体育特长生录取通道,而高收入家庭更有经济实力投入重金,为孩子打造体育生的背景。
③非学术能力排名:即学生学术成就之外的更主观的非学术品德(如课外活动、志愿服务和人格特质)。在审核学生背景时,来自高收入家庭的学生通常在这一项能够获得较高排名。
比如,在其中一所提供了招生数据的大学,家庭收入排前0.1%的学生在非学术评分上获得高分的可能性,是中产阶级学生的1.5倍。
耶鲁法学院教授Daniel Markovits在《菁英体制的陷阱》一书中,描述了美国式鸡娃现象——
纽约的父母为了让孩子能够卷赢,从进入幼儿园之前的辅导课就开始鸡娃,甚至一节课就要支付上千美金。
这样的投入,对于富豪家庭来说不过是“常规操作”,孩子在父母惯有的氪金操作和家族的耳熏目染下走入藤校半岛·体育官网,是顺理成章的事。
特别是当消费降级后,中产父母们一下子精打细算起来:精英教育真的能让孩子顺利接过中产接力棒吗?兴趣班是不是真的提升了孩子综合素养?
2021年,美国一项研究报告,基于近3万个大学生的教育投资、回报数据,计算了学士学位的回报额。
再算上有可能无法毕业的风险后,学士学位的投资回报率中位数下降到12.9万美元。还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学位项目,投资回报率为负数。
注:在这份报告中,净回报额= 学位带来的终身收益增长- 大学的直接、间接成本。简单来说,也就是获得学位的学生,与高中毕业后直接去工作的同龄人的收入差。
所以,大家不妨问问自己,既然教育作为投资已经很难得到高回报了,不如让教育回归初心,认真思考,你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也许,当氪金这条路越来越难走的时候,我们应该沉淀下来,好好规划一条适合娃发展,也承担得起成本的教育之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老公辛辛苦苦在工地搬砖好不容易攒够了女儿上大学的学费竟然被妻子偷偷拿去给她弟弟买车丈夫气得把妻子赶出家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