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徐佳缘:从纽约爱乐到荷兰皇厅她是“伏地魔”的助理最爱瓦格纳
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徐佳缘:从纽约爱乐到荷兰皇厅她是“伏地魔”的助理最爱瓦格纳初次认识这位青年指挥,是在今年1月的荷兰。那时,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茱莉亚学院就读的徐佳缘(Cara Xu)正
这个不同寻常的机会在年轻音乐家中尤其瞩目。年仅21岁的她,在世界顶流乐团之一——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的排练大厅里忙碌穿梭。在她身边的则是以严厉出名的梵志登,谱台上是厚厚的瓦格纳总谱与批注得五颜六色的一册笔记。
排练后才得知,这位外形酷似凯特·布兰切特主演电影《塔尔》的主人公的女指挥,原来是一名00后。于是,徐佳缘独特的音乐旅程引起了我的关注。但我当时对她的印象,仍停留在“被命运眷顾的留学生”的范围里。直到在暑假回国后的某次音乐家的小聚中,听她聊起半年时间自己建立团队、筹办国际音乐节的经历:“当时目标是一年横跨全球4个的4座城市,听众覆盖1万人,一次接受10个音乐家的申请,只有单次超过20万美元以上的赞助人才能保证与琉森音乐节等同的规格。当地政府人员的沟通安排,需要提前四个月。经过团队小半年的努力,每天奔赴于华尔街五六家机构之间,终于在演出前两个月融到钱,得到罗斯柴尔德家族办公室和一些艺术慈善家个人的长期支持。”
虽然我也常飞到欧洲参加各种音乐节,当时却为此惊讶不已,先不论1万人的覆盖规模,在西方主导的古典音乐行业里,搞钱办活动,宛如一个奥德赛式的造神故事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但是,在缺乏对古典音乐文化认可度的大环境里,回应声却是:“能赚到钱吗?”
徐佳缘出生在上海的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在亲朋好友的聚会上,她经常能听到优美的钢琴声。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她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6岁时,徐佳缘决定学习钢琴,她的父母为她找到了一位优秀的钢琴老师。随着演奏技巧不断提高,她在各种大大小小的比赛和演出崭露头角。与其他琴童不同的是,她喜欢偷偷溜进乐团的排练厅。从上海交响乐团的湖南路105号旧址到复兴路新厅,她与工作人员打成一片,获得旁听乐团音乐家们日常工作的机会,这无疑为她日后对交响乐的探索埋下了种子。
高中毕业后,徐佳缘来到纽约。在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与茱莉亚学院的联合项目学习钢琴后,她开始尝试学习指挥与作曲。在参加阿斯本音乐节时,她的老师朱利安·马丁(Julian Martin)渐渐发现她的音乐天赋不仅局限于钢琴演奏,也延伸到指挥领域。她对交响乐团配器的敏感和听觉天赋,同时得到了茱莉亚学院指挥系主任大卫·罗伯逊(David Robertson)的注意,在双重推荐下,她被特许作为本科生参与指挥系的课程。许多学指挥的学生在决定专心学习指挥后,会渐渐生疏了自己原本学的乐器,而徐佳缘一直意识到练琴的重要性,每天仍保持多小时的投入,她说起自己“在舞台上,既可以是钢琴家,也可以是指挥”。
一个偶然的机会,徐佳缘在纽约爱乐乐团的后台结识了音乐总监梵志登。梵志登以犀利、尖锐、精准的指挥风格著称,舞台上的表现充满戏剧张力,他的外形与风格使得《》等多家乐评曾将他比作“伏地魔”,但徐佳缘毫不畏惧地向他自荐。她抱着本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的乐谱,每个声部能唱得弹得眉飞色舞,这惊讶到了梵志登,“说起布鲁克纳、瓦格纳能头头是道的女孩不常有,我不知道原来你想当指挥!”在这之后,他大力支持她勇敢地将目光瞄准了指挥这一高难度领域。
起初梵志登推荐徐佳缘跟随美国当代指挥家、作曲家杰弗里·米拉尔斯基(Jeffrey Milarsky)学习,每周一次在课上指挥双钢琴。但这并不能满足她的求知欲,从小的经历告诉她,要成为一名职业指挥,仅用钢琴模拟乐团声音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亲身在乐团中熟悉各个乐器的音色和表达。在一番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徐佳缘最终说服了梵志登进入他在纽约爱乐乐团的排练厅。
她不仅仅是默默听完就走,而是每次都留下来积极提出问题,询问大师为何做出某个指令,为何在某个小节要停下,调整特定的弦乐弓法等。除了旁听,她还开始帮助乐手整理乐谱、收拾谱架,甚至干一些杂活。这种不断深入乐团的经历,使她对每个乐器发声特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快速赢得了乐团成员的尊重和信任。从旁观者到参与者,徐佳缘的认真思考和深入钻研,引起了梵志登的关注,不久后同意收她为私人学生。
学习指挥的过程中,无数个小时的刻苦训练和总谱阅读是不可或缺的。而梵志登严苛尖锐的风格让徐佳缘受益匪浅。她回忆,在刚开始学习、频繁犯错误时,大师会毫不客气地指出她在读谱中存在的粗心,甚至在乐团排练当中,梵志登也会时不时向她抛出颇有考验的问题。徐佳缘描述梵志登犹如“严苛的班主任”,“如果答不出,就在乐团一百多号人面前‘尬’着。”梵志登则说,要开始任何一段职业生涯,就必须每天花上10小时以上的时间专注在学习同一件事上,没有捷径。
在大师的引领下,徐佳缘经历了许多音乐会和排练的挑战与启发。她曾在一个超过百人的活动中她与梵志登发生争执,被其当众训斥出去。那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压力的时刻,但作为拥有“一身傲骨”的00后,她并没有被打击倒,而是接受磨练。即使委屈,也得平和地收拾心态,开朗地解决问题。
她说道:“大师都是‘有脾气的’,跟他们相处必须‘忍辱负重’”。尽管梵志登每年换掉七八名助理指挥,徐佳缘却以强大的心态通过了压力测试,在近一年的不断努力与改进后,获得成为其助理的邀约。
声乐艺术指导(Rehearsal Pianist)这个职位在歌剧院中担当重要角色,为歌唱家排练伴奏,并提出宝贵的意见。虽然辛苦,但却格外锻炼人。声乐艺术指导不仅需要成熟的钢琴技巧,还要掌握快速移调、判断旋律动机(走向)和视奏能力。
2021年秋天,徐佳缘在大都会歌剧院马可·阿米利亚托(Marco Armiliato)指挥的《图兰朵》中担任助理指挥,并承担了声乐艺术指导的重要职责。马可·阿米利亚托告诉她,一名真正的指挥应该从歌剧院走出,而不是交响乐团,而他自己也曾在歌剧院担任超过十年声乐艺术指导的经历。这一点深深启发了她——指挥这条路毫无捷径,铁杵磨成针。
在指挥这条路上,身为年轻的亚裔女性,只身一人往来于德国、荷兰、东欧各国拜师学艺,遇到的偏见必不可少。“欧洲并没有大多数人印象中的先进,德国很多好的学音乐的地方在村里,只收现金,当地人也不怎么见到亚洲面孔,不知上海为何物,觉得我很神奇。” 而她总能以巧妙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快速地学习当地的语言来融入,“学几个单词,会念数字也好,毕竟蹦几个词就跟当地乐手明显拉近距离了。到现在,我居然还能记得保加利亚语的数字。” 她提到,学习指挥的过程中,语言是必不可少的一关,接触歌剧作品,法、德、意三国语言最好能有随时切换的水平。
在欧美的许多大师课和音乐节上,徐佳缘遇见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指挥和乐手,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收获了宝贵的友谊。在东欧近一个月的学习和演出期间,经常有人临时需要声乐艺术指导,徐佳缘总是毫不胆怯地前往。“与乐手关系好,这种差事就会经常喊你去。还记得我在荷兰给皇家音乐厅的经理递过烟。“说到这里,她不禁笑了起来,感叹抛开各地的文化差异,世间的人情总是不变的。
在年初协助《女武神》第一幕的排练后,徐佳缘对瓦格纳的音乐有了更深入的钻研,与她的聊天也带我走进了这位19世纪的巨擘作曲家,“瓦格纳音乐中的二元对立,女武神布伦希尔德与战神维特茅斯的相遇,爱与权力、人性与神秘之间的冲突,这种极端对立在音乐中得到了精准的体现。强烈的对比,仿佛打通任督二脉的力量,给人无与伦比的震撼。”徐佳缘还在今年上半年大都会歌剧院《罗恩格林》《漂泊的荷兰人》两部瓦格纳歌剧中协助排练工作。形容起她自己或导师梵志登,以及众多活跃的指挥家,她表示,其实大家都是“漂泊的荷兰人”,一生爱折腾、无法安定。追求的是爱、救赎、自由还是永恒?她没有给出答案。
罗曼·罗兰曾这样评价瓦格纳:“他是一个严峻的古典音乐家,所有一切都服从于一个最高的道理。这个道理主宰着戏剧,统帅着主题并且不懈地发展着构思。”
徐佳缘在这样的音乐中被极大地影响着。瓦格纳这种近乎极端而纯粹的艺术追求,让她坚持在这条指挥的荆棘之路上,将音乐当成她信仰的骑士主义。